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· 新闻中心 · 医院新闻

新闻中心

【岐黄学者】胡凯文:以绿脉承古,以智术开新

发布时间:2025-08-13
字号: + - 14


“胡大夫,化疗太痛苦了,我只想在有限的生命里能体面地活着。”一位肿瘤患者最朴实的诉求,成了胡凯文深耕“肿瘤绿色治疗”二十余年的初心。

大医精诚:从临床诊室到科研高峰的突破者

“医生不仅要治病,更要给患者活下去的勇气。”这是胡凯文教授的行医准则。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专业主任医师,胡凯文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学31年,年均门诊量达4723人次,其中90%为疑难危重患者。他首创的“肿瘤绿色治疗”方案,以“大积大聚,衰其大半而止”为中医理论指导,融合冷消融等现代微创技术,首创温和、可持续、可重复的“肿瘤绿色治疗”方案。方案分为三阶段:急性期-现代微创技术局部祛邪为主、慢性期-中药辨证扶正为主、隐匿期-中药调整癌体质。为高龄、多病共存、标准治疗失败的肺癌患者开辟了新路径。临床数据显示,该方案使Ⅲb/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达21.2个月,显著优于标准化疗的15.4个月,被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“肺癌中医防治方案的循证优化及机制研究”,并通过科技部验收。

不仅如此,胡凯文教授牵头国家级课题10余项,科研经费超3000万元。从“肿瘤细胞多药耐药逆转剂浙贝母总生物碱开发”到“基于多模态知识图谱的高危肺结节数字中医服务平台”,他始终以临床需求驱动创新。其团队研发的电冷消融系统、黄芪多糖纳米原位肿瘤疫苗等8项专利,将中医“扶正祛邪”理论转化为可量化的现代技术,主编的《肿瘤绿色治疗学》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二等奖,成为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的里程碑著作。

微信图片_20250813144518.jpg

守正创新:从师承脉络到数智转化的传承者

“中医的生命力,在于守得住根,开得了花。”这是胡凯文常对学生说的话。他的传承脉络清晰而厚重:2008年起师从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王沛,系统研习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;2020年拜师国医大师王琦,深耕肿瘤中医体质学。胡凯文教授践行“传帮带”的传统,培养博士后8人、师承学员32人,将老一辈的临床经验转化为标准化诊疗方案。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,他带教的学员中,多人成为省级名中医。他发起“北京名中医身边工程”,深入社区开展义诊,每年服务基层患者超万人次;在“北京中医健康乡村领军人才”项目中,他培训的100余名基层医师,已成为乡村肿瘤防治的骨干力量。

传承不是复刻,而是赋予经典新的生命力。胡凯文带领团队将《黄帝内经》“热者寒之”理论与现代冷冻消融技术结合,提出“冷消融治热证”的创新观点,相关研究发表于JCR 1区期刊(IF 13.3)。在“基于活态传承的名中医数智系统研究及应用”项目中,他推动中医诊疗全过程的智慧集成,用5G管理平台实现绿色治疗远程质控,让偏远地区患者也能共享优质资源。

国际化是胡凯文教授传承创新的另一维度。作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计算中医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,他牵头建设“中国-俄罗斯中医药中心”,将“肿瘤绿色治疗”方案推向国际,主编的《中医绿色调护技术》成为海外中医机构培训教材,让中医药智慧跨越国界。

薪火燎原:从个人探索到行业革新的引领者

从2003年首次提出“肿瘤绿色治疗”理念,到如今形成覆盖17省18市的产业联盟,胡凯文教授用20年时间推动一场中医肿瘤治疗的范式革新。他牵头制定《非小细胞肺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》(T/CACM 1613-2024)等5项国家及行业标准,建立15家绿色治疗基地,服务人口达1.8亿,让“低损伤、高生活质量”的治疗理念深入人心。

2024年,胡凯文教授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“李时珍医药创新奖”,这份荣誉是对他“传承不泥古,创新不离宗”的最佳注解。从临床诊室到科研实验室,从师承课堂到国际舞台,胡凯文教授始终以“大医精诚”为灯,照亮中医药现代化的探索之路,诠释着“岐黄学者”的使命与担当。

微信图片_20250813144509.jpg

医学的终极目标,不是消灭肿瘤,而是让生命与疾病和谐共生。这,正是胡凯文与中医药同行的初心,也是他留给时代的答卷。

文/闫妍

图/课题组提供

审核/闫剑坤

审阅/曹俊岭

Baidu
map